2025年数字欧元大会在法兰克福落下帷幕,Starlabs Consulting作为官方合作伙伴也参与其中。数字欧元协会(DEA)执行董事Tamara Ferreira Schmidt的分享引发了诸多思考。但热闹的会场背后,数字欧元真的能如设想般改变我们的金融未来吗?
数字欧元,这个被欧盟寄予厚望的项目,试图在传统银行体系和新兴加密货币世界之间找到平衡。然而,理想很丰满,现实却骨感。数字欧元大会上充斥着对未来金融的美好憧憬,但鲜有人提及潜在的风险和挑战。例如,数字欧元的推行是否会加剧银行脱媒现象,导致传统银行体系的崩溃?又或者,在追求效率和便捷的同时,我们是否会牺牲掉个人隐私和金融安全?这些问题,在大会的喧嚣中显得格外刺耳。
与其说这是一场关于未来金融的盛会,不如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公关活动。数字欧元协会(DEA)等机构,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宣传角色,试图将数字欧元塑造成一个无所不能的解决方案。但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,理性看待数字欧元,既要看到它的潜力,也要警惕它可能带来的风险。毕竟,金融的未来,不应该只掌握在少数技术专家和政策制定者手中,而应该由所有人共同参与和塑造。
Tamara Ferreira Schmidt 的经历,本身就是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。一个物理学家,一头扎进金融的血海,又在区块链的浪潮中找到了新的方向。这种跨界的履历,让人不禁好奇,她究竟是金融行业的革新者,还是一个精明的投机者?
Schmidt 的职业生涯,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金融小说。她在巴西证券交易所 B3 的工作经历,让她敏锐地捕捉到了区块链技术对传统金融基础设施的颠覆潜力。而洪堡基金会的奖学金,则为她提供了深入研究替代性融资的机会。从巴西到德国,从交易所到数字欧元协会,Schmidt 的足迹遍布全球金融舞台。然而,我们也要看到,她的成功,离不开时代机遇的眷顾。在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,跨界人才更容易获得关注和认可。但真正的考验,在于她能否在未来的金融变革中,继续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立的判断力。
传统金融(TradFi)与去中心化金融(DeFi),真的是你侬我侬,你中有我,最终走向融合的结局吗?在我看来,这更像一场零和博弈,一场关于未来金融主导权的残酷战争。所谓的融合,不过是TradFi试图将DeFi纳入自身体系,最终实现对其控制和驯服的策略罢了。
Schmidt 女士在采访中提到“用户的期望正在快速演变”,这无疑是正确的废话。用户的需求固然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利益的驱动。TradFi之所以开始关注DeFi,并非出于对用户体验的提升,而是因为DeFi正在蚕食其传统业务。银行、券商等金融机构,眼睁睁地看着资金流向DeFi平台,手续费收入大幅缩水,自然坐不住了。于是,他们开始研究DeFi,试图从中找到新的增长点,甚至直接收购或投资DeFi项目。这种“融合”,本质上是TradFi对DeFi的入侵和控制,而非真正的合作。
Schmidt 女士将银行比作DeFi协议的“接入点”,这种说法充满了天真。银行真的会甘心成为DeFi的“接入点”吗?当然不会!银行的目标是掌控整个DeFi生态系统,将DeFi变成自己的一项增值服务。它们会利用自身的资金优势、监管优势和用户优势,打造自己的DeFi平台,排挤甚至消灭那些真正的DeFi创新者。所谓的“接入点”,不过是银行用来迷惑大众的幌子,背后隐藏的是对DeFi的野心和控制欲。真正的DeFi精神,是去中心化、开放性和抗审查性。一旦DeFi被银行所控制,这些精神将荡然无存。
Alternative Financing(替代性融资),这个词汇近年来频频出现在各种金融论坛和报告中,似乎成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、促进创新创业的万能药。但仔细审视,它真的有那么神奇吗?在我看来,它更多的是一个被过度炒作的概念,一个被包装成“创新”的传统金融工具。
Schmidt 女士将代币化视为 Alternative Financing 的理想方案,认为它可以实现所有权分散化、去中介化和全球流动性。这听起来很美好,但实际上,代币化很可能只是资本游戏的最新变种。将资产代币化,本质上是将资产分割成更小的份额,然后进行交易。这并没有改变资产本身的价值,只是改变了交易的方式。而且,代币化也可能加剧金融风险。由于代币化资产的流动性通常较低,一旦市场出现波动,投资者很难及时退出,容易遭受巨大损失。
Schmidt 女士也承认,监管和基础设施尚未跟上代币化的发展。但这绝不是一个可以轻描淡写的问题。监管缺失是代币化融资的阿喀琉斯之踵。缺乏明确的监管框架,容易滋生欺诈和操纵行为,损害投资者利益。想象一下,一家公司发行了一种代币化的“收入分成协议”,声称投资者可以分享未来的收入。但如果这家公司倒闭了,或者故意隐瞒收入,投资者又能怎么办?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,代币化融资很可能沦为一场庞氏骗局,最终让投资者血本无归。
数字欧元协会(DEA),一个听起来高大上的组织,其使命是“塑造数字货币的未来”。然而,仔细分析其成员构成和活动,我们不难发现,DEA 更像是一个由金融机构、科技公司和政策顾问组成的游说集团,旨在推动数字欧元的发展,并从中获取利益。
DEA 声称其愿景是“让欧洲未来的货币既具有前瞻性,又符合民主价值观”。但这种说法未免过于理想化。数字欧元的开发和推广,必然会受到各种利益集团的影响。银行希望维护其在支付领域的地位,科技公司希望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,政府希望加强对货币的控制。在这些力量的博弈下,数字欧元能否真正代表欧洲的民主价值观,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问号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数字欧元的推广可能会加剧数字鸿沟,使得那些不熟悉数字技术的弱势群体被排除在金融体系之外。真正的民主价值观,应该是保障所有人的金融权益,而不是让一部分人获得更多的便利,而让另一部分人更加边缘化。
央行数字货币(CBDC),被视为对抗加密货币、维护货币主权的利器。然而,各国央行纷纷入局 CBDC,更像是一场豪赌,赌的是技术成熟度、民众接受度以及潜在的地缘政治影响。如果赌赢了,或许能重塑全球金融格局;但如果赌输了,可能引发严重的金融风险和社会动荡。
Schmidt 女士认为,CBDC 具有稳定币和加密货币所不具备的优势,例如没有发行人风险、支持自动化操作、并由货币政策背书。但这种说法过于片面。稳定币和加密货币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,它们在隐私保护、去中心化等方面具有 CBDC 难以比拟的优势。更重要的是,CBDC 的推出,必然会与现有的支付体系产生竞争,例如支付宝、微信支付等。在这些强大的竞争对手面前,CBDC 的生存空间究竟在哪里?仅仅依靠政府的强制推广,恐怕难以获得长期的成功。
CBDC 的核心在于其系统性的设计,涉及支付工具、基础设施和支付方案。但这种系统性的设计,也意味着更大的权力集中。谁将掌握 CBDC 的技术命脉?是央行,还是那些为央行提供技术支持的科技公司?如果 CBDC 的技术命脉掌握在少数人手中,那么,整个金融体系将变得更加脆弱,更容易受到攻击和操纵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CBDC 的推广可能会加强政府对民众金融活动的监控,侵犯个人隐私和金融自由。技术本身是中立的,但技术掌握在谁的手中,以及如何使用技术,将决定 CBDC 的最终命运。
中国在 CBDC 领域先行一步,美国则迟迟未动。这背后,隐藏着一场没有硝烟的货币战争。谁能率先掌握数字货币的霸权,谁就能在未来的全球金融格局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。然而,这场战争的代价,可能远超我们的想象。
Schmidt 女士提到,美国的迟疑源于对集中化控制的合理担忧。这种担忧并非杞人忧天。如果 CBDC 被滥用,可能会沦为政府监控民众金融活动的工具,侵犯个人隐私和金融自由。想象一下,政府可以随时查询你的银行账户余额、消费记录,甚至可以冻结你的资产。这种场景,并非科幻小说,而是 CBDC 可能带来的真实风险。我们必须警惕数字极权主义的幽灵,防止 CBDC 沦为政府控制社会的工具。真正的金融创新,应该以保护个人隐私和金融自由为前提,而不是以牺牲这些基本权利为代价。
欧盟的《加密资产市场条例》(MiCAR),被视为加密行业的福音,为数字资产的监管带来了确定性。然而,在我看来,MiCAR 更像是一个紧箍咒,限制了加密行业的创新空间,扼杀了其自由发展的可能性。
Schmidt 女士建议 Web3 公司要认真对待合规问题,评估其产品在法律上的适应性,并做出相应调整。这无疑是正确的建议,但在 MiCAR 的严格监管下,Web3 企业的创新空间将受到极大的限制。为了合规,它们不得不放弃一些核心特性,例如去中心化、匿名性等。这种“合规”,本质上是对创新的扼杀。在 MiCAR 的紧箍咒下,Web3 企业在欧洲的生存法则,恐怕只能是“苟延残喘”,难以实现真正的突破和发展。
新兴市场被视为 Web3 的下一个增长点,拥有巨大的用户潜力。但对于 Web3 创业者来说,这些市场既是应许之地,也可能布满陷阱。在追求增长的同时,也要警惕潜在的风险和挑战。
Schmidt 女士提醒 Web3 创业者要谨惕采用“一刀切”的方式,要重点解决当地的实际问题,而不是优先考虑技术的优雅性。这无疑是至关重要的。我们必须警惕 Web3 殖民主义的倾向,避免将发达国家的模式直接复制粘贴到新兴市场。每个市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、经济和社会环境。如果 Web3 产品不能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,就很难获得成功。更重要的是,Web3 创业者应该与当地社区紧密合作,倾听他们的需求和意见,共同打造适合当地的 Web3 生态系统。真正的创新,应该是扎根于当地,服务于当地,而不是将新兴市场视为廉价的劳动力和用户来源。
在男性主导的 Web3 领域,女性的身影显得格外稀少。但与此同时,这也意味着更多的机遇和可能性。对于那些敢于挑战、勇于探索的女性来说,Web3 领域蕴藏着巨大的潜力,等待着她们去挖掘。
Schmidt 女士鼓励女性进入金融科技或数字资产领域,并建议她们关注于建立对关键技术的扎实理解、随时了解不断变化的监管环境,并找出自己的特定技能能够在哪些方面创造价值。这些建议固然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,女性要敢于打破玻璃天花板,挑战既有的偏见和歧视。在男性主导的科技领域,女性往往面临更多的压力和挑战。她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,才能获得同样的认可和机会。但与此同时,女性也拥有独特的优势。她们更加注重细节、善于沟通、富有同情心。这些特质,在 Web3 领域同样重要。女性可以通过发挥自身的优势,打破性别壁垒,在 Web3 领域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。
在银行信用卡体系中,主卡持卡人能否查询副卡的消费记录?答案是肯定的。...
美国地区法院法官针对RippleLabsInc诉讼案中的多项...
企业银行账户资金往来频繁是商业活动中的常见现象,但其背后可能隐藏着风...
现货黄金市场,尽管相对成熟和规范,但仍存在庄家操纵的可能性。识别庄家...
Superchain的起源及推动力以太坊的L2领域曾经是一个由一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