莫干山大会:一场“国货”大戏,新质生产力难掩品牌焦虑

2025-05-15 0:50:18 股票账户 author

江南的初夏,湖光山色,如果不是这场“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”,我几乎要沉醉在这片虚假的宁静之中。说是“世界品牌”,实则更像一场地方政府牵头,各路资本粉墨登场的“国货”大戏。且不说“世界”二字是否名副其实,单看这大会的主办方——瞭望周刊社,以及一众协办单位,一股浓浓的官方色彩便扑面而来。与其说是品牌盛会,不如说是某些机构借着“品牌”之名,行资源整合、利益交换之实。

莫干山大会背后的品牌迷思:一场精心策划的“国货”秀?

资本的舞台:谁在为“中国品牌”摇旗呐喊?

大会上,各路专家学者、企业家代表齐聚一堂,高谈阔论“新质品牌力”、“品牌创新”。但仔细一听,所谓的“独立完整的产业链”、“技术研发的高投入”,不过是老生常谈。更有甚者,将中国品牌的发展归功于“对深厚文化底蕴的挖掘”,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。难道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,是文化底蕴,而不是廉价的劳动力和模仿能力?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一句“中国品牌有望引领全球消费市场,成为全球消费的‘追星’对象”,更是让人啼笑皆非。这种盲目乐观的论调,究竟是基于对中国品牌实力的客观评估,还是为了迎合某种政治正确的需要?我看,更多的恐怕是后者。真正的问题是,这些“专家”们真的是在为中国品牌的发展献计献策,还是在为背后的资本摇旗呐喊?

新质生产力:口号下的品牌焦虑?

“新质生产力”无疑是当下最热门的词汇之一。然而,在这次大会上,它却被生硬地与“品牌”联系起来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魏际刚提出,要将中国打造成“硬科技+软文化”双轮驱动的全球品牌策源地,推动中国产业迈向“智能、绿色、以人为中心”的5.0时代。这听起来固然美好,但现实却是,中国品牌在技术创新方面仍然面临诸多挑战。所谓的“软文化”,在国际市场上又有多少竞争力?更令人担忧的是,这种对“新质生产力”的过度强调,是否会掩盖中国品牌在质量、设计、营销等方面的不足?与其空喊口号,不如脚踏实地提升产品质量,真正赢得消费者的信任。说到底,“新质生产力”更像是一面遮羞布,掩盖着中国品牌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种种焦虑。

品牌突围的样板戏:本土企业们的自说自话

这场大会的另一个重头戏,无疑是那些本土企业代表的“经验分享”。然而,这些所谓的“经验”,听起来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样板戏,充满了自我吹嘘和避重就轻。他们极力展示自己的“成功”,却对背后的问题和挑战闭口不谈,仿佛中国品牌已经一帆风顺,走向世界之巅。

保险的“守护”:一场精准的公关表演?

工银安盛人寿的代表大谈“六个‘守护’”,从守护受灾群众到守护中法友谊,简直是一场完美的公关表演。然而,保险业的本质是什么?是风险转移,是盈利。将“守护”作为品牌的核心,固然可以赢得一些好感,但能否真正解决消费者的痛点?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?恐怕还要打个问号。更何况,保险公司在理赔时的种种套路,早已让消费者深恶痛绝。与其高喊“守护”,不如真正做到诚信经营,保障消费者的权益。

乳业巨头的“要强”:体育营销的迷途?

蒙牛集团的代表则分享了讲好品牌故事的“三个要”:要有精神内核支撑、要坚持长期主义、要彰显责任担当。这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,但仔细一想,却又空洞无物。蒙牛携手世界杯、奥运会、《哪吒2》等全球知名IP,看似风光无限,但体育营销真的能提升品牌价值吗?还是只是烧钱赚吆喝?更何况,蒙牛的奶制品质量问题频发,消费者对其信任度早已大打折扣。与其花大价钱搞营销,不如把精力放在提升产品质量上,真正赢得消费者的口碑。

母婴行业的“原创”:一场永无止境的自我否定?

好孩子集团的代表声称,他们坚持原创36年,不断推进“自己打倒自己”。这种“创新”精神固然值得称赞,但“自己打倒自己”真的能带来进步吗?还是只是为了迎合市场变化,不断推出新的产品,而忽略了对原有产品的改进和升级?更令人担忧的是,母婴行业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,容不得半点马虎。好孩子集团在追求“原创”的同时,是否真正做到了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把控?

涂料的“健康”:新瓶装旧酒的营销噱头?

三棵树集团的代表表示,他们以“三棵树 马上住 更健康的中国”为核心品牌主张,构建健康家居生态链。然而,涂料行业的“健康”概念,早已被炒作过度。所谓的“健康涂料”,真的能有效去除甲醛等有害物质吗?还是只是商家为了抬高价格,玩弄的营销噱头?更何况,装修污染的来源不仅仅是涂料,还有家具、地板等等。三棵树集团构建的“健康家居生态链”,能否真正解决消费者的痛点?

建筑的“科技”:空中楼阁式的乌托邦?

中国建筑国际集团的代表声称,他们率先将模块化建筑(MiC)和建筑光伏一体化(BIPV)应用于城市更新和绿色建造。这听起来似乎很先进,但模块化建筑真的能保证质量吗?建筑光伏一体化的成本又有多高?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又会遇到哪些问题?更重要的是,建筑的本质是为人提供舒适的居住空间。中国建筑国际集团在追求“科技+绿色”的同时,是否真正考虑到了居住者的需求?

农行的“文化”:金融产品的文化搭台?

中国农业银行的代表表示,他们通过电视、新闻媒体、文化场景、金融产品,打造出众多品牌文化传播精品。然而,金融产品的本质是盈利。将文化与金融产品结合,真的能提升品牌价值吗?还是只是为了吸引眼球,增加产品的销量?更重要的是,金融产品的风险往往被隐藏在复杂的条款中,消费者很难真正了解。中国农业银行在推广“文化”的同时,是否真正做到了对消费者的风险提示?

环卫的“零碳”:难以实现的绿色梦?

北京朝阳环境集团的代表表示,他们将积极打造具有朝阳色彩、北京底蕴、全球视野的全国领跑型绿色零碳智慧园区。然而,环卫行业的“零碳”目标,真的能实现吗?垃圾处理、污水处理等环节都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。北京朝阳环境集团在追求“零碳”的同时,是否真正做到了对环境的保护?更重要的是,垃圾分类等环保措施的推行,需要全体市民的参与。北京朝阳环境集团在打造“零碳”园区的同时,是否真正做到了对公众的环保宣传和教育?

古城的“焕新”:文化旅游的过度商业化?

辽宁义县文旅中心的代表表示,他们坚持“历史文脉为基,文旅焕新领航”,通过举办一系列活动,推动品牌建设从单一景点开发转为深度挖掘文化历史。然而,文化旅游的过度商业化,往往会破坏原有的历史风貌和文化氛围。义县在“焕新”的同时,是否真正做到了对历史文化的保护?更重要的是,旅游的本质是让人放松心情,体验不同的文化。义县在发展旅游的同时,是否真正考虑到了游客的需求?

战略合作的背后:资本与智库的利益共谋?

这场大会的压轴戏,是瞭望智库与北京首都酒业有限公司的战略合作。表面上看,这是一次民族品牌与新型智库的强强联合,但背后隐藏的,恐怕是资本与智库之间的利益交换。智库需要资金支持,品牌需要智库的背书,双方各取所需,心照不宣。

企业家访谈:一场预设好的赞歌?

《品味中华·对话新时代企业家》大型企业家高端访谈节目,听起来高端大气上档次,但本质上,不过是一场预设好的赞歌。100位企业家的访谈,真的能客观反映中国企业的发展现状吗?还是只是为了宣传那些“成功”的企业,树立一些“榜样”,而忽略了那些 struggling 的中小企业?更令人担忧的是,这种访谈节目往往会沦为企业公关的工具,企业可以借此机会美化形象,掩盖问题。

圆桌会议:一场缺乏火花的利益交换?

圆桌会议环节,来自不同行业的代表围绕“品牌与ESG”、“品质的力量”展开对话。然而,这种圆桌会议往往缺乏真正的火花,参与者各说各话,难以达成共识。所谓的“经验分享”,也往往是蜻蜓点水,难以深入。更重要的是,这种圆桌会议往往沦为利益交换的场所,参与者可以借此机会拓展人脉,寻求合作。

优秀案例:一场心照不宣的品牌分赃?

“2025新质品牌力创建”优秀案例的发布,更像是一场心照不宣的品牌分赃。入选的企业,都是各行业的龙头企业,实力雄厚,背景深厚。这些企业入选“优秀案例”,真的是因为它们在新质品牌力创建方面做得最好吗?还是因为它们有足够的资源和人脉?更令人担忧的是,这种“优秀案例”的评选,往往会加剧行业垄断,让中小企业难以出头。

大型调研:又一场圈地运动的开始?

“新时代企业营商环境与新质品牌力创建”大型调研活动的启动,则预示着又一场圈地运动的开始。瞭望智库将深入调研各行业的中国品牌机构,梳理总结品牌创建的创新思维、方式方法和路径模式。然而,这种调研真的能得出客观的结论吗?还是只是为了给智库提供研究素材,为未来的报告或蓝皮书提供数据支撑?更重要的是,这种调研往往需要企业提供大量的数据和信息,这可能会泄露企业的商业机密。

发表评论:

最近发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