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uma Finance深度解析:PayFi是DeFi新星还是P2P变种?暴雷风险与收益真相大揭秘

2025-04-19 6:39:22 加密货币流动性 author

Huma Finance:PayFi概念的曇花一現,還是DeFi的未來?

最近Huma.Finance這玩意兒,因為團隊成員和某些KOL的罵戰鬧得沸沸揚揚,竟然還炒起了“加密圈學歷重不重要”這種老掉牙的話題。加上他們在Solana鏈上搞了個Huma 2.0系統,又扯上川普政府的關稅戰,把所謂的PayFi概念又拎出來溜了一圈。說實話,這PayFi是個什麼鬼東西,我還真想扒開了看看。

Huma 2.0:Solana生態的新嘗試?

Huma,你說它是Solana的“原生項目”?別逗了!去年11月才從以太坊那邊跑過來,典型的牆頭草。2023年搞了個830萬美元的融資,把自己定位成DeFi借貸協議。今年又融了3800萬美元,搖身一變成了RWA平台。直到跑到Solana,才開始鼓吹什麼“首個PayFi網絡”。這變臉速度,比翻書還快!

暴雷風險:P2P的陰影揮之不去?

說實話,看到PayFi這幾個字母,我腦子裡的第一反應就是當年那些暴雷的P2P平台。Huma會不會也步他們的後塵?畢竟,加密貨幣圈子裡,換個說法圈錢的項目還少嗎?

數據背後的真相:收益真有那麼穩?

Huma官方數據顯示,總交易量超過39億美元,總收益約320萬美元,年化收益率約為14.3%。看起來很誘人,對吧?但魔鬼往往藏在細節裡。

年化收益:看上去很美?

14.3%的年化收益率,遠高於傳統金融產品。但是,各位韭菜們,你們有沒有想過,這收益是怎麼來的?在當今這個熊市環境下,這麼高的收益,真的靠譜嗎?會不會又是拆東牆補西牆的龐氏騙局?

Arf的貢獻:跨境支付的救命稻草?

Huma說,他們的業務主要通過和Arf的合作來實現,Arf負責跨境支付融資。截止到4月15日,Arf累計信用額度為19.92億美元,累計還款金額約為19.5億美元。看起來,Arf似乎是Huma的頂樑柱。但是,跨境支付這個領域,競爭激烈,監管風險也高。Arf真的能一直保持這麼高的增長速度嗎?如果Arf出了問題,Huma又該怎麼辦?

DePIN融資:畫餅充飢?

除了跨境支付,Huma還搞DePIN融資,比如和Roam合作推出路由器貸款購買計劃。用戶先付30%,剩下的由Huma貸款,然後通過空投和挖礦獎勵來還貸款。這聽起來很美好,但實際上呢?DePIN項目本身就充滿了不確定性,挖礦獎勵能不能覆蓋貸款成本,還真不好說。這是不是又一個空手套白狼的遊戲?

Huma的自白書:風險披露的藝術?

Huma官方的文件裡,列出了一大堆風險因素,包括信用風險、流動性風險、欺詐風險、監管風險等等。看起來,他們似乎把所有的坑都告訴你了。但是,這種風險披露,真的能保護投資者嗎?

官方風險提示:免責聲明的套路?

把所有風險都列出來,然後說一句“投資有風險,入市需謹慎”,這已經成了加密項目的標準操作。這種做法,本質上就是一種免責聲明。就算最後暴雷了,他們也可以說:“我早就告訴你有風險了,是你自己不聽。”

我的錢我做不了主?贖回限制的霸道

更可笑的是,Huma還對用戶的贖回流程做了限制,規定了時間和額度。這簡直就是霸王條款!把錢存進去容易,想拿出來就難了。這跟那些跑路的P2P平台有什麼區別?這種限制,讓人不得不懷疑,他們是不是對自己的流動性沒有信心。

模式的真相:P2P的皮,RWA的骨?

Huma聲稱,他們的商業模式是連接企業和機構投資者,然後向個人開放代幣激勵存款功能。他們還強調,他們採用的是RWA資產,而不是高風險的P2P個人無擔保貸款。但真的是這樣嗎?

機構背書:光環加持,還是利益捆綁?

Huma背後有一堆投資機構,包括Distributed Global、Hashkey等等。這些機構的名頭聽起來很唬人,但實際上,他們也是為了利益而來。他們的背書,並不意味著Huma就一定安全。要知道,很多投資機構,自己也踩過雷。

PayFi網絡:新瓶裝舊酒?

Huma說他們的PayFi網絡,是通過區塊鏈將借款人和投資者聯繫起來,提供基於未來收入或應收賬款的融資。但這種模式,本質上還是P2P。只不過,他們把個人借貸換成了機構借貸,把無擔保貸款換成了RWA資產。但換湯不換藥,風險依然存在。如果借款人還不起錢,投資者一樣會損失慘重。

投資者指南:韭菜自救手冊?

如果你非要參與Huma,那以下幾點你必須要關注,否則,被割了都不知道怎麼回事。

Arf流動性:命脈所系?

Arf的流動性池是Huma的命脈。如果Arf的流動性出了問題,Huma也會受到牽連。所以,一定要密切關注Arf的運行狀況。連結在這裡,自己去看:https://institutional.huma.finance/

Dune數據:霧裡看花?

Huma的Dune數據面板,可以讓你了解Huma的流動性變化。但是,Dune數據並不是完全實時的,而且也可能存在數據造假。所以,不要完全相信Dune數據,要結合其他信息來判斷。連結在這裡,自己去看:https://dune.com/huma-finance/huma-overview

收益透明化:擠牙膏式的信息披露?

Huma的聯合創始人Richard Liu在推特上說,他們會進一步說明收益來源的透明化。但是,加密項目的信息披露,往往都是擠牙膏式的。他們只會告訴你他們想告訴你的,而那些對他們不利的信息,他們會藏著掖著。關注他的推特:https://x.com/DrPayFi

未來的賭注:短期高收益,長期靠忽悠?

Huma的未來,充滿了不確定性。短期來看,它或許能依靠高收益吸引一些投機者。但長期來看,它能否持續發展,取決於它能否找到穩定的收益來源。

100億美元交易額:空中樓閣?

Huma希望借助Arf實現今年100億美元的交易額。但這個目標,實在是太過於樂觀。在當今這個市場環境下,要實現這麼高的交易額,難度極大。這很可能只是他們畫的一個大餅,用來吸引投資者。

RWA代幣化:DeFi的救星?

Huma把RWA代幣化看作是DeFi的救星。但RWA代幣化,真的能拯救DeFi嗎?RWA代幣化面臨著監管、法律、技術等多重挑戰。如果這些問題不能解決,RWA代幣化就只能是一個美好的願景,而無法真正落地。

发表评论:

最近发表